为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,打破企业之间资源分散、各自为战、互相内耗的局面,武城县在深入分析、科学定位的基础上,作出了空调通风产业“整合”发展的顶层设计,把党建基因嵌入到产业链,成立武城县暖通空调产业链党委,发挥“领航、赋能、聚力、服务”四方面作用,通过“党建+产业”发展模式,集聚发展资源,激发内在活力,提升发展动能,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建组织扩覆盖
产业链延伸到哪里,党建就跟进到哪里。依托“省字号”山东省暖通空调产业协会成立产业链党委,在协会分会设立4个党总支,在产业链企业建立N个党支部,形成了“1+4+N”产业链党组织体系,实现链上200余家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。产业链党委设“第一书记”1名和党委委员9名,其中党委书记1名,副书记1名。产业链党委下设办公室,负责产业链党建日常工作。为便于统筹各方力量,协调各方资源,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,“第一书记”由产业链链长(县级领导干部)担任,协会会长担任党委书记,有效实现党建工作与协会工作深度融合、互促发展。同时,在县级产业链主管行业部门选派2名驻会党建指导员,镇党委选派了16名党建指导员,帮助产业链党组织提升党建工作水平、培育党务骨干力量。建立党员和企业人才“双向培养”机制,吸引生产骨干、技术能手、操作能手、管理行家等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,35名优秀人才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。推行党员与专业技术骨干“结对子”“师带徒”等模式,11名党员由技术骨干结对帮带,管理和技术能力得到提升,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红色力量。
搭平台聚合力
充分发挥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,把产业协会、政府部门、链上企业以及在外武商联结起来,凝聚发展合力。建立完善县委两新组织工委牵头,产业链党委、属地党委、相关职能部门、“链主”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党建联席会议机制,重点围绕党建工作、产业发展、招商引资、问题协商等方面,安排部署工作、听取意见建议、开展政策辅导、研究解决问题。例如,在推进项目建设上,按照“要事一事一商”的原则,将推进海尔·海易普方产业园项目建设纳入产业链党委需要解决的第一件要事。由产业链党委牵头,先后多次召开工信、自然资源、行政审批、生态环境、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、鲁权屯镇政府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,围绕项目开工前期需要准备的各种事项,明确专人负责,分兵团作战,加快开工进度。目前,该项目已经正式开工建设。推进内外联动,与在外武城商会党组织密切联系沟通,组织开展党建交流、招商引资、商业策划、经验分享等活动,通过组织共建、资源共享,进一步扩宽市场空间,促进产业发展。之前受疫情影响,企业逐渐停工,北京商会介绍的1笔近亿元的空调末端产品生产订单即将到期,为加快生产速度,在产业链党委的统筹下,分给4家企业合作完成。这样既能保住了大订单,又引导了企业合作发展。疫情之下,党组织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。
建阵地强服务
依托暖通空调产业协会成立全县首个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,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,打造会员企业展厅、“亲清茶室”会客厅,党委办公室、联席会议室,企业财税服务中心、认证检测服务中心等“两厅”“两室”“八中心”,集成党群共建、项目服务、政策推介、人才招引等功能,向链上企业开放共享,推动各类服务资源下沉。例如,产业链党委依托“亲清茶室”会客厅,开展“进茶室、解难题、促发展”活动,协调工信、发改、自然资源、市场监管、生态环保、消防等10个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业务副职每周轮流“驻室”,邀请企业家及各界人士座谈茶叙,面对面沟通交流,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,主动提供上门服务。截止目前,已为企业解决资质申报、品牌建设等问题27项,帮助申请发明专利10项,融资8000余万元。为产业链内10余家企业打包办理环评、CRAA认证等资质,统一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代办更能提高工作效率,为企业提供“全方位”“零距离”服务。
出政策促发展
建立新上项目产业链党委初审论证制度,凡是招商引资新上项目、镇域内企业新上项目,全部由产业链党委进行初审论证,与镇企业办、安检、消防等科室联合出具意见。原则上经产业链党委否定的项目,镇政府不再纳入发展范围,既有效解决政府懂政策不懂产业的难题,又提高了产业链党委的行业话语权,增强影响力。制定《鲁权屯镇支持产业发展十条措施》,扶持壮大产业,培厚发展势能。例如,对“在外武商或业务员不新占地设立公司”,实行“按当年税收所形成地方财力的70%给予创业补贴”优惠政策,吸引大批在外武商返乡创业,形成了产业集群支撑返乡创业、返乡创业反哺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。